妙手醫生
作者:邱祖云 北京積水潭醫院
中醫正骨手法與常見頸椎病類型中醫正骨手法是一種以“筋骨并重”、“動靜結合”、“整體觀念”等為理論指導,對一系列骨傷科常見病治療的傳統醫療手段。《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記載:“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正骨手法不僅可以調節脊柱結構的平衡,還能使筋骨關系得到調整,使得筋柔骨正、骨正筋柔,二者協調作用,最后使機體達到自然康復。中醫的“筋骨關系”概括甚廣,其“筋”也不僅涵蓋了肌肉、筋膜等解剖組織,還包括韌帶、血管、神經等;其“骨”既代表了椎體,從中醫的理論意義上也屬于奇恒之腑,“人骨”除了構成骨架和肢體形態,還能保護內臟組織。人體“筋骨”關系如同頸椎動靜力學平衡系統的比喻,只有頸椎的動靜力平衡恢復協調,頸椎的生物力學狀態方可穩定。
正骨手法與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主要與椎間盤退變、椎間孔的繼發性狹窄有關,用羅氏正骨、韋氏頸椎旋轉復位、美式整脊等手法治療,均能夠達到良好的臨床療效,對于改善頸椎序列結構、調節椎間盤應力分布、恢復頸椎動靜力學平衡具有重要的意義。三維正骨手法是作用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特色療法,蔣學余等以頸椎病變節段的冠狀位、矢狀位、橫斷軸位三個軸面為操作面,先進行肌肉放松和局部點穴,最后進行不同軸面的頸椎整復操作,治療后經過彩超多普勒觀察,發現原先受激惹增粗的神經根內徑明顯減小。松解局部肌肉與點穴能夠改善肌肉組織的血運,阻斷相關免疫炎癥反應的介導,在鎮痛的同時使頸部肌肉得以放松,使頸椎動力保護機制處于松弛狀態,隨后在牽引力和旋扳力的作用下使失穩的頸椎復正,調整了椎體結構和神經根的關系。三維正骨手法的療效通過研究數據可以確認,但其實用性有待商榷。主要原因在于,當前的頸椎正骨手法多為旋轉復位,而人工復位即是外力作用條件下的三維多角度耦合運動方式,多次整復對頸椎穩定性的利弊暫無法評估。
正骨手法與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退變導致椎動脈受到刺激或壓迫,使動脈發生折曲、血管變窄而引起腦供血不足的一系列臨床綜合癥狀。其發病因素較為復雜,針對骨性因素(鉤椎關節、關節突關節增生退變對動脈的壓迫)引起的頸椎病癥狀,正骨手法療效尤為明顯。韋貴康教授通過鉤椎關節整復手法治療因鉤椎關節增生引起的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癥狀,療效明顯,治療過程中先予疏筋理筋,繼而在牽引頸部的同時,對鉤椎關節方向進行推按,產生一種剪力,直接調整紊亂的鉤椎關節,解除對椎動脈的壓迫,同時調節關節突關節的紊亂,最終恢復了頸椎的平衡。王和鳴教授基于“筋出槽、骨錯縫”理論,運用整脊正骨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時,先予理筋和腧穴點按,以解除頸部肌群的痙攣,改善血液微循環;再予旋轉整脊復位,從而糾正頸椎的整體力線、調節部分關節紊亂,改善應力分布,達到頸椎動、靜力學平衡的
目的,從而緩解臨床癥狀。但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致病因素復雜,盲目應用手法治療具有較大的風險性,因此臨床醫師需結合相關影像學檢查結果謹慎操作,而按摩推拿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緩解頸部癥狀,可根據情況實施。中醫藥綜合療法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明顯,運用正骨手法結合其他中醫治療手段應能夠更好地解決患者的問題,醫者可酌情積極治療。
頸椎病的發生發展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了頸椎內外力平衡失調并造成頸椎病的產生或加重。中醫正骨手法結合湯藥、針灸、小針刀以及功能鍛煉,能夠達到良好的臨床療效。目前,頸椎的生物力學平衡理論未有相關的衡量標準,缺乏實質性的物理、生化層面研究,如何盡早地發現和有效干預是當前需解決的問題。當前形勢下,應加強宣傳和鼓勵功能鍛煉,提倡定期體檢,未病先防;同時應進行跨學科協作,對頸椎的生物力學平衡問題進行深層次的實驗研究。
妙手皮膚科醫患交流群
妙手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