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醫生
作者:王茹 北京積水潭醫院
煎中藥正確方法是頭煎從沸后用水,中火偏大,煎服10到20分鐘,第二煎沸后再煎10到15分鐘左右,或中火煎煮20分鐘第二煎沸后再煎15到20分鐘左右,頭煎從沸后小火煎煮30到40分鐘左右,第二煎藥沸后再煎30分鐘。
一、用于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疾病的清熱發散性的藥物。
二、用于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臟腑功能失調、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理性的藥物。
三、用于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藥,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癥的藥物。
很多中草藥都是需要二次煎汁,這樣有利于藥效得到充分的發揮。二次煎中藥要注意加入的水以及水量。當然二次煎藥的步驟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按照步驟煎中藥,這樣才能夠讓藥效達到最佳。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二次煎中藥的正確方法吧。
1、二次煎藥的時候可以使用開水或者溫水都可以。在煎藥的過程中,水質也是具有一定要求的。應該選擇一些清澈沒有雜質的水,例如泉水。第一次煎藥的時候不適宜使用熱水,以免藥效發揮不出來。正確的做法是先把開水放涼,再加入藥物中,浸泡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然后置于火上煎煮,這樣才能使藥物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從而使藥物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然后把水倒出來,進行第二次煎汁,第二煎用開水或溫水則無妨。
2、第二次煎藥的時候水量不宜太多。煮中藥加水一定要適量,一般藥物在頭一次煎煮的時候加水應該在300ml~500ml之間;第二次煎藥加水則應該在250ml~300ml之間。煮中藥放多少水,最好要根據藥效來判斷,這樣才能夠令中藥發揮最大的價值。一般二次煎中藥的時候,水量剛沒過藥渣就可以了。
3、二次煎藥的步驟。煎中藥之前要用涼水浸泡,這時候中藥吸收了很多水分,水平面應該還是要高于藥材,將浸泡好的中藥連同泡中藥的水一起倒入砂鍋內,小火煎熬,第一次煎藥,煎開之后還要小火煎熬10~15分鐘,然后將煎好的藥水倒出來,藥渣留在砂鍋內,用涼開水或者溫水繼續浸泡剛剛煎過的藥渣,然后小火煎熬至水開后5分鐘,第2次倒出,將兩次煎熬的藥液混合在一起,然后分為兩份,分早晚兩次服用。第二次喝的時候要加熱一下,喝中藥需要忌口,忌辛辣刺激食物及寒涼食品,禁煙酒,咖啡,濃茶。
中藥服用時間:一般上午9時和下午3時左右是機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所以此時服用中藥最佳。但是,不同藥性的中藥,服用時間也不同。
一般而言治療虛癥和腸胃病,應在飯前30-60分鐘服用。而治療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通常在飯后30分鐘服用為佳,以避免藥物對腸胃產生刺激,減少副作用的產生。幫助消化或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也應飯后服用。而補益劑藥和瀉下通便的藥,應在飯前空腹服用,其中通便藥物如大黃、火麻仁等,應在清晨或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或夜間服用。驅蟲藥也應在早晨空腹服用。
煎藥用水必須潔凈澄清,無異味,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生活上可做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煎藥加水要適量,第一煎加水超過藥面3~5cm為宜,第二煎加水超過藥面2~3cm為宜。一般藥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干。解表藥及芳香性藥物等,一般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維持10-15分鐘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質類、貝殼類、甲殼類及補益藥等,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有些中藥因成分與質地的特殊性,為保證藥物的效果,煎煮方法和煎煮時間也有特殊要求。
先煎是將需要先煎的藥物先用武火煮沸一段時間后,再加入其他一般藥物和適量的水,繼續煎煮。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藥物毒性,充分發揮藥物的療效。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石類藥物和貝殼類及角、骨、甲類藥物等必須先煎如礦石類藥物有生石膏、寒水石、磁石、赭石、海浮石、紫石英等;貝殼類藥物有海蛤殼、牡蠣、珍珠母等;角、骨、甲類藥物有水牛角、龜甲、鱉甲、穿山甲、龍骨、鹿角等。有毒的藥物必須先煎才能夠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附子等,必須先煎1~2小時。烏頭類藥物含有烏頭堿而有毒,久煎2小時以上可使烏頭堿分解而降低毒性;附子久煎也能降低毒性,并提高溫補陽氣的功效。
妙手皮膚科醫患交流群
妙手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