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云醫
作者:門頭溝區中醫醫院 李守然
胃脘脹滿、疼痛、呃逆、噯氣、反酸、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是慢性胃病的的常見癥狀。該病常反復發作,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根據臨床癥狀,該病屬于中醫“痞滿”、“納呆”、“胃痛”、“呃逆”等病,統歸于脾胃病范疇。脾胃病其根本在脾胃,與肝膽相關,多因脾胃虛弱、飲食痰飲積滯、肝胃氣滯所致。
脾胃互為表里,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胃共同協作,完成對食物、水飲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輸布。飲食入口,容納于胃,經過胃的腐熟后,其精微經過脾之運化而營養全身。脾胃健運,則水谷可化生氣血津液以營養周身。脾胃虛弱,則胃不能受納水谷,脾難以運化精微,使機體消化吸收出現問題,易出現腹脹、食欲不振、便溏等癥狀。
脾胃居中州,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相反相成。脾氣升清,則精微得以輸布;胃氣降濁,則水谷糟粕得以下降。若脾虛清氣不升,則可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反之,胃失和降也會影響脾的正常運化。脾胃氣機升降失常,臨床常見腹脹、納呆。若胃失和降,氣機上逆,則會出現呃逆、噯氣等表現。再者,脾胃氣機升降有賴于肝膽的調節。肝屬木,其味酸,性喜條達,而惡抑郁。肝主升發,主一身氣機,肝氣調暢,則脾胃氣機升降得宜。膽附于肝,主疏泄,與肝互為表里,協助肝調理氣機,肝之余氣注于膽囊化生膽汁,以助運化。若肝膽氣機不利,則會影響脾胃氣機升降,形成木郁土壅,肝胃不和之證,出現胃脘及脅肋脹滿、呃逆、反酸、口苦等癥。
無論脾胃虛弱,還是脾胃、肝膽氣機失調,都會導致飲食、水液運化失常,從而導致飲食積滯、痰飲內生,更加重脾胃運化負擔,形成本虛標實之證。臨床常見噯氣、愛撫吞酸、腹瀉、便溏等癥狀。
綜上可見,脾胃病的核心病機在于脾胃虛弱、肝脾氣急失調、食積痰阻。治療上宜固護脾胃、調理氣機、消食化痰。而柴平湯能同時兼顧此三方面,故臨癥時常以此方加減。
柴平湯出自《景岳全書-古方八陣》卷54,由小柴胡湯合平胃散組合,藥用柴胡、人參、半夏、黃芩、陳皮、甘草、厚樸、蒼術,加姜、棗,水煎服。該方功能和解少陽,祛濕和胃。原用治“濕瘧,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后世醫家不斷研究,發揮其用,用治脾胃病取得較好療效。
本方具有和解少陽,舒肝健脾,燥濕化濁、理氣寬中的作用。平胃散功專燥濕和胃,為治療脾胃不和的基本方劑。方中蒼術燥濕健脾為君藥,厚樸除濕散滿為臣藥,陳皮理氣化痰為佐藥,甘草、姜、棗調和脾胃為使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方中柴胡味苦,微寒,歸肝、膽經,具有和解少陽,疏達肝氣之功效;黃芩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可清泄邪熱;半夏辛,溫,入脾、胃經,能行水濕,降逆氣,而善祛脾胃濕痰,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良藥。人參、炙甘草健脾益氣;生姜、大棗和胃生津。諸藥合用,共有疏肝理氣、健脾化濕、和胃降逆之功效。凡辨證屬肝胃氣滯、食積濕阻的證候可選用此方。
臨證時可根據病情加減:胃脘脹滿者可見佛手、香櫞、枳殼;脅肋脹滿者可加香附、川楝子;胃脘疼痛著可取芍藥甘草湯之意,重用白芍,并加蒲黃、五靈脂、延胡索;食欲不振、噯腐吞酸者,可加神曲、麥芽、谷芽、稻芽、雞內金等健胃消食之品;胃中嘈雜、反酸者,可加烏賊骨、瓦楞子;氣郁化火,口苦咽干,舌紅苔黃,此為熱重于濕者,可加丹皮、梔子、蒲公英;氣滯濕阻,癥見便溏、神疲,舌苔黃厚膩,此為濕濁較盛,可加茵陳、焦薏仁、焦山楂、砂仁。
綜上所述,柴平湯針對了脾胃病常見的致病因素,主治氣機不利、食積濕阻的證候,兼顧了脾胃虛弱,臨證時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以此方加減,可取的較好療效。
妙手皮膚科醫患交流群
妙手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