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媽幫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細菌繁殖加快,再加上孩子的胃腸功能和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對各類疾病的抵抗力相對較低,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腸胃問題,其中以小兒腹瀉最常見。
春夏季節是小兒腹瀉的多發期,特別是2歲以下嬰兒更容易發生,是2歲以下嬰幼兒的常見病。全世界每年死于腹瀉的兒童將近500萬-1800萬,在我國小兒腹瀉是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見病和多發病。
排便次數多就是腹瀉嗎?
如何判斷寶寶是不是腹瀉?
數排便次數
正常情況下,寶寶每天大便次數為1-2次,大便呈黃色條狀物。如果出現腹瀉,最明顯的就是排便次數增多,如果是輕型腹瀉,每天大便次數可能會有4-6次;如果是重型腹瀉,每天大便次數會達到10次以上,甚至數十次。
看大便性狀
如果寶寶出現腹瀉,常伴有大便形狀的改變。孩子大便往往會呈稀水樣便或蛋花湯樣便,有時候還會有黏液便、膿血便等異常排便。
伴隨排便次數增加和大便性狀改變的同時,大部分寶寶還可能出現吐奶、腹脹、發熱、煩躁不安、精神不佳等癥狀。
寶寶腹瀉了就要吃藥嗎?
腹瀉不可濫用藥物
濫用抗生素不但不能緩解病情,有時候甚至還會加重病情。在兒童腹瀉中,有一種抗菌藥誘發的腸炎,它是由于長期應用廣譜抗菌藥所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而引起的,多在使用抗菌藥2-3周后發生。
止瀉劑一定要慎用,如洛哌丁醇可抑制胃腸動力,胃腸動力減弱會導致腸道細菌繁殖和毒素吸收,從而加重病情。
如果孩子剛開始出現腹瀉,沒有腹痛、沒有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沒有特殊腥臭味等癥狀時,寶爸寶媽可試著調整孩子飲食、增加飲水量、注意保暖等方法,觀察孩子是否有好轉。如果腹瀉癥狀不能緩解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治療。
治療小兒腹瀉的藥物通常包括:抗生素類、黏膜保護劑、微生態制劑、中成藥類、含鋅制劑等。
抗生素類
只有就醫檢查后,經診斷確認為細菌感染時才可使用抗生素,應避免與微生物制劑和消化道黏膜保護劑同服,否則會降低藥效。
常用藥物:瀉立停(顛茄磺芐啶片)、硫酸慶大霉素顆粒(耳毒性,6歲以下兒童慎用或禁用)等。
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性腹瀉或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不推薦使用抗生素治療。
黏膜保護劑
這類藥物可吸附腸道內的病原體和毒素,增強腸黏膜的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
常用藥物:蒙脫石混懸液、蒙脫石散(思密達)。
需要注意的是:蒙脫石散在與其他藥物通用時至少要間隔1小時,以免藥物相互作用,影響藥效。
微生態制劑
主要是指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制劑。
常用制劑:乳酸菌素片、乳酶生、整腸生、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媽咪愛)等。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益生菌時不能用熱水送服,也不能和與抗生素同服。
另外,還有一些中成類藥物也能起到很好的止瀉效果,但要注意需要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特別強調一下,當小孩腹瀉極其嚴重時,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此外還需要飲食調理、科學喂養、注意衛生和保暖。
妙手皮膚科醫患交流群
妙手醫生App
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編號:粵C20150017 ICP備案號:粵ICP備14102178號
Copyright ? 2010-2018 廣東恒金堂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版權所有